分类:儿童睡前故事 / 经典儿童故事 / 儿童故事大全 / 儿童小故事 / 儿童搞笑故事 /
首页 >> 经典儿童故事

经典儿童故事


故事大全:图文的小故事,儿童睡前故事19篇的经典儿童故事


2024-04-19 02:40:04 ,


故事大全:图文的小故事,儿童睡前故事_经典儿童故事

19篇故事大全:图文的小故事,儿童睡前故事

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19篇关于图文经典儿童故事,供各位参考,同时还提供了古诗文、作文、组词、词语、故事、好词好句。点击查看更多经典儿童故事


图文的经典儿童故事:(1):

印光大师:关于爱情(图文)—佛典故事

>

(1) 立志如山,守身如玉 兹有江苏太仓吴紫翔居士,念世祸之日亟,彼新学派,提倡废伦废节,专主自由爱恋,如决江堤,任其横流,俾一班青年男女,同陷于无底欲海漩澓之中。遂发心广印欲海回狂,施送各社会以期挽回狂澜。然众志成城,众擎易举,恳祈海内仁人君子,大发救世之心,量力印送,并劝有缘,普遍流通。又祈父诲其子,兄勉其弟,师诫其徒,友告其侣,俾得人人知其祸害,立志如山,守身如玉,不但不犯邪淫,即夫妇正淫,亦知撙节。将见鳏寡孤独,从兹日少,富寿康宁,人各悉得,身家由兹清吉,国界于以安宁,秽德转为懿德,灾殃变作祯祥。毕竟不费一钱,不劳微力,而得此美满之效果,仁人君子,谅皆当仁不让而乐为之也。(2) 爱情既起,幻质斯托受身之始,厥由无明。迷本真如,妄生爱情。爱情既起,幻质斯托。遂认为我,永不能觉。如来愍之,特设方便。俾彼存亡,俱离我见。身既叵得,我从何有。圆灭四相,顿空五蕴。生灭既灭,寂灭现前。真如法性,复彼本然。离幻妄相,发菩提心。回向净土,觐光寿尊。闻法受记,证无生忍。乘大愿轮,度诸可愍。令彼一切,同生西方。咸于未来,作法中王。(3) 汝等均少年,须知好歹现今世道人心,坏至其极。凡圣贤所传述之道,德,仁,义,孝,慈,廉,节,均废弃之。凡古昔所不忍见闻,不肯挂齿者,均极力提倡,期其一致进行。而男女自由恋爱,裸体相抱跳舞之场,与学校,不知其数。大学堂,画裸体画,以期美术进步。美术固能进步,绝不虑人道退步,畜道进步乎。汝等均少年,须知好歹,切不可于此种灭伦灭理之邪说中,中其毒气。则后来尚可自立于天地之间,而无所愧怍。否则,纵艺高学博,于己于人,有何所益。(复宁德恒德复居士书)《续一》(4) 此种儿女,还是无有为好不孝有三,无后为大,此对不尽人事者而言也。若已娶而不生,则固非不尽人事也。吾乡一居士无子,多方祈祷均不应,遂娶一妾。而妻妾不和,颇生闲气,又不生。一友为计画,拟于远乡娶一妾,不来家中,每年其友来往一二次,以期生子。有以此事告光者,光闻之,不胜慨叹。近来人心坏极,男女自由恋爱,几成公开。以一少年女子,独居于数百里外,此女不生外事,即是大贤,恐百千人中,也难有几个。况此一女,乃自成一家,尚须用人,其费用颇可观。幸而生子,好讥议者,必有暗昧之污蔑。不幸而又不生,则此女一生孤寂,其夫一生供给,真成自投牢狱,为女作奴,可不哀哉。此种计画,总因为名而起,以为无子乃系无德,有子则人便不以为无德也。名之累人,一至于此。我但尽我之分,一切不计,方为乐天知命。命本无子,积德以求,求而不得,有何所憾。今之打倒父子夫妇之伦,以自由爱恋,男女裸而抱之跳舞者,非其父母所生之儿女乎。此种儿女,还是无有为好。光兄弟三人,光最小,二兄皆无子,其门遂绝。光闻之,不胜欣慰,以其以后不会有造恶业辱祖先之子孙故也。此种事,岂但吾乡有之,或有与吾乡抱同情之感者,亦可以稍解其忧闷也。而况修行之人,不愿血脉相续。庞居士,男不婚,女不嫁。彭二林,一生宏法修净业,其妻生二女,无子,亦不娶妾,亦不令侄子过继。以彼志在往生西方,不愿续由淫欲而生之子孙也。吾人纵不敢高攀于庞,彭二林之芳规,可以自守。又何必设此种极危险之计画,而必欲得之也。或曰,汝如此说,过于不近人情,忍令祖先坟墓,无人拜扫奉祀耶。则曰,与其娶妾,而被人讥以暗昧,则何如到育婴堂,抱一个庞厚福态的为子,为两全其美。彼无人养,我养之为子,即救彼之命。亦可代我奉事先人,亦令彼之先人,不至痛其子孙之填沟壑也。此义举也,人以为螟蛉,螟蛉有何愧哉。(5) 其得益全在夫弃上赵冷姑之夫,弃妻恋妓,于世情论,为冷姑之命薄不幸,依佛法论之,实为大幸。若夫不见弃,则夫妻情爱,儿女纠缠,终日劳碌,便难念佛求生西方矣。今因夫弃,而得以专心念佛,将使临命终时,蒙佛接引,即便了生脱死,超凡入圣矣。其得益全在夫弃上,切诫勿生怨恨,当生感激。又当以己念佛功德,为其夫回向,令其速出迷途,早寻觉路。有此心肠,则爱憎二心,均不得而生,更能得念佛之大效矣。(6) 孝女唯知有母,节女唯知有谊今人不但不讲忠之实际,即孝与节义,均不注意,每欲劝导,莫由发起。适彭孟庵居士,以湖南孝女传见示。孝女唯知有母,节女唯知有谊,而己身之死生不暇计也。虽其以身殉母殉谊之迹,不能为训于普通人,然其尽孝尽谊之诚,即天地鬼神,尚能感动,况同具此心之人类乎。不念鞠育之恩,随意自由爱恋者,见闻于此,能不惭愧欲死,因之痛改前愆,聿修后德乎。其有关于世道人心也大矣。又秦昭之操,比之坐怀不乱者,更深百倍。以一时不乱易,多日不乱难。况有邓某如不能自持,此女即归于君之语乎。竟能以少年男女,数十日,日同食,夜同眠,了无男女情欲之事,非浑合天理,绝无人欲者能之乎。余于安士全书,寿康宝鉴中,均附之。(7) 其人虽已逝,贞德无泯期天地之正气,人当大展施。男女虽有异,此理固无差。以同具佛性,即所谓秉彝。但得善扩充,作圣由此基。堪嗟近世人,欲以夏为夷。男女之范围,尽力弃靡遗。恋爱称高尚,贞节谓瑕疵。直欲举世人,与禽兽齐驰。伟哉张珊贞,矢死志莫移。既不蒙母谅,以翦而自剺。虽是农家女,足为闺阃仪。以身辅名教,可云大丈夫。其人虽已逝,贞德无泯期。惜未知佛法,终难出凡篱。果能生信愿,志心念阿弥。必蒙佛接引,往生七宝池。见佛闻妙法,渐进证菩提。尽未来际劫,常为天人师。(8)恋爱,亦属生死根本孟子谓,养生者不足以当大事,唯送死可以当大事。况临终能以念佛相助,则正念昭彰,随佛往生。成就亲往生,即是成就亲作佛。凡作佛者,必度无量无边众生。世间尽孝之事,尚有大于此乎。是宜竭尽吾诚,而极力助之也。倘或狃于习俗,不以成就正念为事。或预为洗澡,换衣,一经触动,心已纷动,若或疼痛,必生瞋恚。若或哭泣,必生恋爱。纷动,则正念已失,莫由往生。瞋恚,则或致堕落毒虫之类。恋爱,亦属生死根本。人非病狂,谁忍以行孝之愚诚,坏亲正念,令其失了生脱死,以至成佛之巨益,致堕三途恶道,及常劫轮回之极苦乎。此之行孝,与罗刹女爱人何异。罗刹女谓所吃之人曰,我爱汝,故吃汝。愿一切孝子贤孙,及诸仁慈眷属,同随顺佛度众生之心,切勿与罗刹女之爱相同。则亡者存者,通皆得大利益矣。(9) 新的又何尝有益于世道人心?新生机撷要,亦可为止杀之渐。旧生活的批评,何得录此。彼只知旧的坏,新的男女自由恋爱,打倒伦常,打倒廉耻,子弑其父,尚得奖誉。美术学校,使数女人裸体,数十男学生在周围,以所见之何方面,各各描画,当作一种功课,此无廉耻之女人,尚属教员之职,月得薪若干。新的又何尝有益于世道人心。欲挽回世道人心,何可登此种言论,自己宗旨,也不顾了。以后凡这些瞎捣乱之魔话,切不可登,免被明眼人见诮。(10)爱情锢蔽古语云,天下不治,匹夫有责。其责何在,在物不格耳。物若肯格,则知致,意诚,而心正,身修矣。(一人如是,亦有大益。人人如是,则太平矣。)物者何,即心中之私欲。格者,格除屏弃。人心中无有私欲,则知见自正。譬如爱妻爱子之人,由彼心中有一个爱情锢蔽到,女人儿子之坏,总见不到。若无爱情,则妻子之是是非非,直下如镜照象,一点也不会错乱。切不可以朱注中推极吾之知识为致知,穷尽天下事物之理为格物。若如此说,虽圣人也做不到。正心诚意之事,即一字不识之匹夫匹妇,但无偏私之欲心,均做得到。格致诚正修齐治平八事,从本上说,乃格物一事。物既格,则知致,意诚,心正,身修矣。(11) 继往圣,开来学今之学堂,直是一个陷人坑。不陷于邪说中,便陷于自由恋爱,任意冶游。须知人只四五尺一动物耳。而与天地并称三才,则人之名,尊无与等。名既尊贵,必有尊贵之实,方可名之为人。否则便是衣冠禽兽,以其无有人之气分故也。才者,能也。天能生物。地能载物。人能继往圣,开来学,补天地之化育不及。故与天地并称之为三才也。若只知饮食男女,不知孝弟忠信,礼义廉耻,则较禽兽为恶劣。是人也,空得一世人身,绝无一点人气。则一气不来,当堕地狱。经百千劫,了无出期。欲为禽兽,尚不可得,况又得为人乎哉。汝最初不知此义,闻恶友之诱即冶游。及恶毒已受,疼痛不堪,好后又行又发又犯。亦太不知好歹,太无志节矣。须知男子冶游,与女子偷人,了无高下。世人每以女子偷人为贱,而于男子冶游,则不以为怪。此皆不知人之名义,所以有此恶劣知见也。幸汝以屡次受苦,始知回头,亦是宿世善根所使。而光又详说所以者,恐汝此心未死,后来或复蹈此覆辙。故欲使知人名尊贵,而不致自暴自弃。并以此劝谕一切青年男女,同凛人之尊贵名称。实行敦伦尽分,闲邪存诚,诸恶莫作,众善奉行之世善。又复发菩提心,普利自他,同皆生信发愿,念佛圣号,求生西方,以修出世之善。是则可名为人。虽不能继往开来,参赞天地之化育,如古圣贤。然亦有少分继往开来参赞之功德,则人之名,方有实际,不成空谈。今为汝取法名为宗诚。宗,主也,本也。谓以真实至诚,自行化他。不使有一丝毫虚假,及恶劣念头,以至辜负人之一字也。五戒且先自持,既能真持,久之则受,又有何难。倘心仍犹豫,是则名为儿戏。不但汝自罪过,光亦同得罪过。(12) 只可随他去今之儿女婚嫁,一本于自主,只可随他去。否则彼等后来或有怨言。然虽云无怨言,一旦情爱稍歇,则离婚别配者,不知有若干数也。国家将兴,必从伦纪上振兴。国家将衰,必从伦纪上废弛。伦纪不讲,说什家教。家教既无,国岂能有贤人乎。此吾国之一大不幸也。儿女事若了,当令彼自作主张,以撑自己之新场面。吾人专心念佛,以修自己之旧法门。则彼此各适其适。庶不至因过虑儿女事,以误自己生死大事也。


图文的经典儿童故事:(2):

佛教奇谭(图文)—佛典故事

>

佛光山在高雄的分院寿山寺,每年举办药师法会,十数年从不间断。有一年的法会中,由于信徒们的虔诚感应,竟然结了好几万粒的灯花舍利,甚至一个灯花就结了七、八粒,五彩缤纷,亮晶晶的很美丽,这种灯花舍利是我亲眼看到的。可是奇怪的是,有人把灯花拿回去点,在家里却怎么样都点不出来;而且在寺里进佛堂的时候,如果有人讲话或是穿鞋子进堂,灯花就不结舍利了。那个时候有几十人不分昼夜照料寺里几百盏灯火,在诚心礼佛的感应下,灯花舍利愈结愈多,使高雄的信徒们信心大增,把灯花舍利看成他们虔诚灵验的象征。

关于舍利子的奇事,不止在台湾出现过,在大陆上也常有所闻 :有的人用笔写经,写到笔头生舍利;有人潜心读经,读到纸上跳出舍利来;还有人持诵佛经时念念相续,诵得舌头都长出舍利子了像这样的奇事,在佛教里面可以说是屡有传闻的事了。

星云大师


图文的经典儿童故事:(3):

守金不舍堕蛇身(图文)—佛典故事

>

久远以前,波罗奈国有一个很喜爱黄金的人。每天天色微亮,他就勤奋地到各处去工作赚钱,不敢稍有歇息,所有辛苦赚来的钱,都用来买他最喜爱的黄金。钱赚得愈来愈多,黄金也日益增多,一块块小黄金并不能满足爱金人,因此他将所有的黄金制成一个金瓶,每天赏玩造型又美又大的金瓶,爱不释手!

因为每天花很多时间在赏玩金瓶上,爱金人对金瓶的贪爱愈来愈深。对金瓶的爱执,慢慢让他的心从欣赏欢喜转为担心害怕──金瓶可能会被偷走!于是,他悄悄地在家中挖了一个秘密地窖,将金瓶藏在地窖中,不让任何人知道。爱金人有了一个金瓶后,还想要有更多的金瓶,于是更加卖力地投入工作,不敢稍有停歇,于是省吃俭用、悭吝不拔,把赚到的钱都拿去换黄金,再制成金瓶。这样废寝忘食地工作,金瓶逐渐增加到七个,但他的身体也因为日夜操劳而变得愈来愈糟;日渐衰弱的身体因为不堪这样的劳动,最后终于在一场大病中死去。

由于对金瓶的挂念与贪爱,爱金人死后不久,便投胎转生为一条毒蛇,徘徊在藏金瓶的秘密地窖中,每天以蛇身缠系着七个金瓶。因为对金瓶的贪执甚深,让毒蛇命终之后,又再度转生为毒蛇,如此一世又一世地轮回受生为毒蛇,守护着地窖中的金瓶,而不得超生善道。

数万年过去了,爱金人依旧因贪着金瓶而受生为毒蛇;日复一日,只是守着藏金瓶的地窖。一日,它终于对这一成不变的日子和蛇身感到极度地厌倦,不禁思惟着:「难道我要这样生生世世,守着金瓶过日子吗?」终于它下定决心:「不,我不能再这样下去了;都是因为贪爱这七个金瓶,才会生生世世投生为毒蛇。我不想再过这样的日子了!我必须改变这样的生活!」

于是,毒蛇离开它守了数万年的地窖,来到一条道路旁,躲在一旁的草丛中,它发现有人走近草丛,便发出声音吸引路人的注意。路人听到声音,立即停下脚步寻找声音的来源,但因看不到任何踪影,便举步要离开。毒蛇见状,急着从草丛中爬了出来,对着路人说:「请你靠近我一点,我有事要请你帮忙!」路人看到说话的毒蛇,吓了一大跳说:「你要我靠近你,是要伤害我吗?」毒蛇说:「如果我真的想伤害你,还需要你靠近,才能伤到你吗?麻烦你过来一下。」听完毒蛇这么一说,路人只好恐惧地走向毒蛇。毒蛇向他说出自己的计画──它想要将自己的一个金瓶,用来供养僧众,希望路人协助它成就这件功德。听了毒蛇的心愿,路人很赞叹它的发心,便欢喜地允诺。

路人依约来到毒蛇的住处,并担着毒蛇和金瓶前往寺院。途中,有人对于路人担蛇的画面感到好奇,频问路人担蛇欲往何处?但路人却傲慢的不予理会。毒蛇看到路人傲慢的表现,非常不高兴,不由起了瞋心。被瞋火所烧的毒蛇,本想一口咬死傲慢的路人,继而又想:「他虽有慢心,但有恩于我,自己不可因瞋心而恩将仇报。」于是就暂时忍住瞋火,等走到无人之处,毒蛇即严厉地告诫路人刚才的慢心有违慈悲之道。路人听了以后,非常忏悔,立即发愿舍离慢心,慈悲谦逊待人。

到达寺院后,路人将蛇的愿心告知寺内的法师,慈悲的僧众非常赞叹它的发心,不但接受供养,还为毒蛇开示佛法。毒蛇看到清净的僧众,又得闻佛法甘露,心开意解,心中非常清凉欢喜,立即起了精进布施的心,决定完全舍下所有的金瓶,于是请一僧人跟它到地窖中取出其余的六个金瓶,供养僧众。因为供养僧众的殊胜清净功德,让毒蛇往生后,得生忉利天。当时的路人即是佛陀的前生,他因毒蛇的提醒,断除慢心,世世以慈悲心愍念众生;毒蛇则是舍利弗的前生,因供养的功德,不但脱离蛇身超生忉利天,后世又得生人间,值遇佛世,闻佛说法,证到阿罗汉果。

《四分律行事钞资持记.卷15释计请篇》


图文的经典儿童故事:(4):

佛法故事中的等待与创造(图文)—佛典故事

>



俗语有云:韶光易逝,岁月荏苒。光阴是无情的,如轻烟,如白云,当你稍不留意时,它已消逝得无影无踪。岳飞说:莫等闲,白了少年头,空悲切!人生要及时努力,因为生命不能等待,等待只有让时光蹉跎。短暂的人生,应该要随时把握,充分利用,要有创造 力,不能因循苟且,要富于进取心,勇于向前,因为等待,只有让生命虚掷,让岁月空过。

过去四川有两个人,同时发愿欲朝礼普陀山观世音菩萨,其中一人表示:让我筹妥资粮,备好船只,将顺江而下,朝礼普陀。另外一人,身无川资,沿门托钵,徒步而行。时隔多时,徒步者已朝拜过普陀山,再返回四川去;可是前一个人还未购妥船只,更遑论出发了。

这件事情告诉我们:凡事不需要等待,等待又等待,浪费了多少宝贵的时光,一个人的生命有限,时间容许你三等四拖的吗?所以,只要是对大众有利,对佛教有贡献的事,应该及时把握时机,努力去创造,不要等待机缘错失,造成终生憾事。尤其是一个年轻人,更应该珍惜英年大好时光,发愤图强,不要等到白发皤皤,才唉声慨叹空负少年时。所以聪明的人,不缅怀过去,不憧憬未来,及时把握现在,努力振作。

有一则寓意深长的故事说:有一位老耄长者,须发斑白,齿牙脱落,有人问他:

老先生!你今年高寿?

四岁。老先生回答。

不要开玩笑了,您老人家须发全白,怎么只有四岁呢?依我看,大概七十几八十岁了吧!

说来惭愧!我实际年龄虽然已经八十了,但那只是马齿徒增而已!因为我过去的人生,是在因循等待中,浑浑噩噩地过去的。真正有意义的岁数只有四岁,那是我信仰佛教,皈依佛教以后的日子。因为这四年来,我真正懂得去追求宇宙人生的真理,我了解了生命的意义是在 为大众服务,我在布施助人中体会了人生的价值与生命的真谛,所以我认为象是只活了四年而已!

有的人活在世界上,虽然寿命很长,却只是在等待中虚度,倒不如八十老翁四年的寿命来得更有价值。

时间的漏斗,是无影无踪的,常常在我们不经意中滴滴消逝;虽然如此,一个人只要处处留心,仍然可以利用时间创造不朽的生命。佛法 所谓真空妙有,即告诉我们在似无的空中,可以生出万有 来。

譬如十几年前,佛光山原是一片荒山,杂草丛生,荆棘满布,当时,曾经有人怪我,为什么好好的都市不要,却要跑到什么都没有的荒山做什么呢?可是,一股信心在支持着我,天下无难事,只要我们去做,绝没有不成功的,多年来,我们披荆斩棘,终于开辟出佛光山这座道场来。凡事不能等待,必须着手去做,只要大家将等待的时间改成创造,则腐朽也可以转成神奇。以自己的至诚、发心,在无声无息的时间里,创造出有益于大众的事业;在时间的齿轮里,走向永恒无尽 的目标。

我们知道阿弥陀佛的极乐世界,是依凭着阿弥陀佛的四十八大愿而创造出来的,那四十八大愿,是在无量阿僧只劫中完成。因此,我们不能等待,不能坐等阿弥陀佛来接引我们,应该要努力去修行,认真去创造,以自己的愿力,加上虔诚的勤修念佛,自然能与阿弥陀佛的愿力契合,创造出属于自己的一片极乐净土。


图文的经典儿童故事:(5):

佛的姨母:幻化夫人大爱道(图文)—佛典故事

>


大爱道的印度话,叫做摩诃婆□波提,但是她又叫做□答弥,以中国话说,又叫做幻化与大世主。这都是翻译的不同而有差别。她是佛陀的姨母,也是佛陀的养母,更是比丘尼的创始之祖。

在二千五百多年以前的印度,有著很多的国家,由很多的国王分别统治著。当时的狮子颊王与善悟王,统治著两个国家,他们一向很友好,并且早已有著姻亲的关系。

狮子颊王生有四个王子,最大的一个叫做净饭,故被立为王位的继承人。在同一个年代之中,善悟王也生了两个女儿,这两个女儿,都是极其美丽的美女。因为生得太美了,当第一个女儿出世不久,便被宫里所有的宫娥彩女,惊为天仙下凡,以为是神仙造作的,不是人间所生的,所以给她取名叫做幻化。但是,幻化虽已美得惊人,当她的妹妹出世的时候,却比她更美,于是她的美名,被妹妹占了上风,大家便给她妹妹取名叫做大幻化。年龄虽然姊姊大,名字却是妹妹大了。

当时,有好多精于看相的婆罗门,多来为她姊妹两人看相,大家都说,这两位公主,不但艳丽绝世,尤其富贵殊胜,相师们都一致认定:幻化当生贵子,将来要做力轮王;大幻化所生贵子,则更贵于幻化所生,将来要做转轮圣王。

善悟王听了相师们的预言之后,心里自是高兴非常。渐渐地,幻化与大幻化,已经长大成人了,善悟王为他自己的两个女儿的终身大事想来想去,最后还是想到了狮子颊王的净饭太子,他想,自己的两个女儿既然都有大富大贵的大好命运,并且可能生出力轮王与转轮圣王来,如果把她们嫁给一向与自己友好的狮子颊王
做太子妃,当然是最最理想的事了。因此,他把他的意思以及他两个女儿的好命运,派遗使臣,告诉了狮子颊王。

这对狮子颊王而言,的确是一大喜讯。于是很快地,两个国家的宫庭里,著手筹备喜事了。

因为大幻化的年龄虽然较小,容貌却比幻化更美,命运也比幻化更好,所以首先迎娶了妹妹大幻化立为净饭太子的第一妃子,再娶姊姊幻化,成为净饭太子的第二妃子。

没有几年,狮子颊王的年纪老了,终于崩了,所以,净饭太子继承了王位。

接著,最伟大的局面开始了,最神圣的时代来临了。净饭王的第一夫人大幻化──后来大家称她摩耶夫人,在她娘家善悟王的王家花园──蓝毗尼园中的无忧树下,诞生了悉达多太子。这是一个普天同庆的日子。由于悉达多太子的诞生,鼓舞了整个的印度社会,也为宇宙之间带来了无限的幸运与无上的光辉,整个大千世界的天上与人间,从此便迈入了光明灿烂的境界。

很多有名的相师,皆来为悉达多太子看相,在他们的一生之中,从未见过像悉达多太子这样殊胜的身相。自头顶至脚底,具足三十二种大人之相,普通人能够有了其中的一种,便可大富大贵,何况具足了三十二种。据他们的相法中说,凡是具足了三十二种大人之相的人,必定能做转轮圣王;如果出家,便可证得无上的佛果。

净饭王在兴奋欢欣之中,又请了当时最最有名的五通仙人阿私陀,来为悉达多太子看相。没想到阿私陀仙看了之后,竟然老泪纵横地哭了起来。他这一哭,惊动了净饭王,随即问他:「难道说我这个孩子有著什么不祥之相吗?」

「不,他没有丝毫的不祥之处,只是因为他的身相太好了,所以我为我自己感到悲哀。」

「这是什么意思,请问大仙?」净饭王非常怀疑。

「我是说:这个孩子,长大之后,必定会出家,必定会成佛;而我自己,却没有这分福气亲近佛陀了,我已是老得不久人世的人了。」阿私陀还在伤感地流著眼泪。

「我们不会让他出家的,很多相师已说过,这个孩子,将会成为转轮圣王。」净饭王兴致勃勃地说。

「唉!那是他们的无知,要知道,在此末劫的时代之中,是不会有轮王出世的,所以我知道他将来必定出家成佛。」阿私陀仙看完相说完话,便离开王宫,走出王城,又回到他的山上去了。

这一来,既使净饭王高兴,又使净饭王担忧。当然,他这绝不希望悉达多太子真的出家的;即使出家以后会成佛,在世俗亲情的观念之下,他也绝不希望。他所希望的,是能继承他的王业,扩大他的王业范围,乃至真如相师们所说的,成为转轮圣王,以和平善圣的政治,统理四天下的世界与人民。

但是,不幸的事件发生了,大幻化摩耶夫人,诞生了悉达多太子的七天之后,便去世了,这对于悉达多来说,襁褓丧母,固然不幸,即使对于整个的王族而言,也是一大损失。

幸好,净饭王的第二夫人幻化,她是摩耶夫人的姊姊,同时,幻化夫人也生了一个孩子,身相也很殊胜,他叫难陀,他有三十种大人之相,仅比悉达多太子少了两种,如果不出家,也能做到银轮王,能够统治三天下的世界与人民。这样一来,抚育悉达多太子的责任,便由幻化夫人承担起来了。她爱护自己所生的难陀王子,却更爱护她妹妹所生的悉达多太子。她对悉达多太子的情感和用心,不像是姨母,更不像是后母,完全像一位亲生的母亲。虽然太子从小就很乖巧,就很听话,就有过人的智慧,就有超人的体力,但是身为王子的母亲,尤其是身为太子的保护人,其中的苦心,当可推想而知。


图文的经典儿童故事:(6):

小沙弥救蚁延年 (图文)—佛典故事

>


《譬喻经》上记载:从前有五个人在离城不远的森林里修行,其中一位老师父证得了六神通,他的弟子是一个八岁的沙弥。那老师父因为有宿命通,知道小沙弥的寿命只剩下七天了。他心里这么地想:如果小沙弥在这里死了,他的父母一定认为我照顾不周,才发生意外,心中就会怨恨我的。

因此,老师父就告诉小沙弥:你的双亲很想念你,你可以回去探望父母,过了八天以后再来。小沙弥很高兴地顶礼,辞别了老师父。小沙弥走到半路,天上开始下大雨了。他看到雨水快要流进一个蚂蚁窝时,他急忙用土把雨水堵住,使雨水没有淹到蚂蚁窝里去。

小沙弥回家后,一切都很好,没有发生任何事故。到了第八天的清晨,他又回到师父那里,老师父看到小沙弥能够平安回来感到奇怪。他就入定观察原因,才知道小沙弥因为救了蚂蚁而延长寿命了。老师父又说:你做了大功德,你自己不知道吗?小沙弥说:我七天都在家里,那里做什么功德?老师父又说:你的寿命本来只能活到昨天,因为你救了那么多蚂蚁,所以寿命可以延长寿命到八十多岁。

小沙弥听了师父的这番话,对于善有善报的原理更加相信,当然心中也很欢喜。于是他就努力用功修行,从不懈怠,后来也证得了六神通的圣果。


图文的经典儿童故事:(7):

小猪种玉米的故事图文

>1小猪种玉米的故事图文

有一只小猪非常懒惰,从来都不喜欢劳动,别的居民都已经在地里种了很多的粮食了,但是小猪却一直在家里面睡大觉。那么最后小猪有没有种玉米呢?

小猪很懒,不爱劳动。小动物们都在地里种庄稼,他却在家里呼呼睡大觉。

小兔来找小猪:“小猪,你不是爱吃玉米吗?该种玉米啦!”

“我不种,多累呀。”小猪眯着眼睛说。

“唉,你这个大懒虫!”小兔摇摇头,走了。

第二天,小猪正在睡觉,小兔又来了:“小猪,我想种一亩玉米,可我还要种萝卜,麻烦你帮我播玉米种子好吗?”

“好吧。”小猪答应了。

小猪来到地里,帮小兔播下了玉米种子。

过了一些日子,小兔又来找小猪:“对不起,我的玉米该施肥了,可我很忙,麻烦你帮我施一下肥好吗?”

“好吧。”小猪答应了。

小猪又来到玉米地里,给玉米施了肥。

又过了一些日子,小兔又来找小猪:“小猪,我的玉米该锄草了,可我太忙了,你能帮我锄草吗?”

“行!”小猪答应了。

小猪来到地里,帮小兔把玉米地里的杂草锄掉了。

转眼秋天到了,地里的庄稼都成熟了。小兔又来找小猪:“小猪,我的玉米成熟了,可我要收很多庄稼,忙不过来,你帮我收玉米好吗?”

“好吧,我帮你收。”小猪说。

小猪来到玉米地里,把一个个玉米棒掰下来,装进箩筐里。一亩玉米掰完了,装了六箩筐玉米。小猪正要叫小兔子把玉米搬回家,没想到小兔却说:“祝贺你,玉米丰收了,快把玉米搬回家吧!”

小猪糊涂了:“这玉米不是你的吗?”

“怎么是我的呢?”小兔笑着说,“是你播的种、施的肥、锄的草,还是你自己收的,它当然是你的啦!——是你懒惰不愿意种,我才说请你帮我种呢!”

“是这样呀,太谢谢你了!”小猪看着一筐筐玉米,十分高兴,“明年我还要种,种得多多的!”

2小猪种玉米的故事图文点评

故事里的小猪很懒,所以即使自己很想吃玉米,但是也不愿意去劳动。不过他的好朋友却想出了一个很好的办法,到了秋天的时候,小猪竟然收获了很多很多的玉米呢。这个故事告诉我们,做人要勤劳才会有收获哦。


图文的经典儿童故事:(8):

释迦佛的十大弟子 (图文)—佛典故事

>


在释迦牟尼佛的高足中,其最杰出的十大弟子:第一为摩诃迦叶,苦行第一;第二阿难陀,多闻第一;第三舍利弗,智慧第一;第四是须菩提,解空第一;第五是富楼那,说法第一;第六是大目犍连,神通第一;第七是摩诃迦旃延,论义第一;第八是阿那律,天眼第一;第九是优婆离,持戒第一;第十位是罗睺罗,密行第一。

在我国一般古寺中,释迦牟尼佛像和十大弟子像安奉在一个殿。兹将十大弟子的生平分述于后。

◇苦行第一----摩诃迦叶◇

他专修头陀行,为第一次佛典结集的主持人。由于完成这次佛典结集任务,大迦叶遂名闻天下。其全名为摩诃迦叶婆,生于中印度王舍城附近摩诃婆罗村,父为有名的大富翁,夫妻结婚多年,苦无儿女,于是向毕钵罗树求子,遂生摩诃迦叶,乳名毕钵罗耶那。此子出生后,即具备三十二相,且一举一动都异于常人。八岁受婆罗门戒,已精通其中奥妙。

一天,听说释迦佛的盛名,遂前往加入教团,其妻拔陀伽毗罗尼后来出家为尼。他少欲知足,专志于修行,所以称为头陀第一。当释尊入灭之际,他远在北方行脚,得此悲讯后,即昼夜兼程赶到,跪于圣棺之前,悲恸不已,更立志说:此后我决心结集佛典,以建立人间净土。传说他入云南鸡足山的禅房,静待龙华三会。


◇多闻第一-----阿难陀◇


阿难陀,又名难陀尊者,生于迦毗罗卫城,是提婆达多之弟,甘露饭王之子,与释迦佛是堂兄弟。他幼年师事十力迦叶,于释尊55岁时,始入佛门,侍从释尊前后达25年之久。当释尊入灭之际,与阿党的年代,楼陀同侍于释尊的枕边,专心守护。他博闻强记,闻一知十,故称为多闻第一。在经典结集中,大部分的经文都是凭他的记忆而口传的。其天性慈悲温和,容貌俊俏,颇得妇女的爱慕,屡蒙女难之祸。他于佛灭后20年,见大迦叶在鸡足山示寂,始觉自己的死期将近,乃在恒河边召集五百比丘,作最后的垂训,于120岁时而从容灭度。其遗骨葬于王舍城的竹林精舍之侧。


◇智慧第一------舍利弗◇


原名优婆底沙,全名为舍利弗多罗。关于舍利弗名字的由来,在《大智度论》里说:摩陀罗王有一女,其眼酷似舍利鸟(一种水禽)之眼,故名为舍利,下嫁帝沙,生有一子,取名为舍利弗。因弗多罗三字译作子,故又称他为舍利子。幼时因受其博学多才的父亲及贤明之母的教养,所以精通百科技艺。他与朋友俱律陀,拥有弟子多人,声势相当浩大。一日,他遇着马胜比丘,得知释尊的盛名,即钦慕不已,遂率350余弟子,在竹林精舍皈依佛陀,受具足戒,弟妹六人均出家,成为释迦弟子。此时因舍利弗的皈依,使教团的势力大为扩张,佛陀誉他为法将。舍利弗因此而占诸弟子的首座,被称智慧第一。他先释尊入灭,当他觉得自己涅盘期近时,乃返回故乡,安坐一室,澄心静虑。传说未来他将以华光佛的称号,再来人间利益众生。


◇解空第一--须菩提◇


须菩提释作善吉、空生、善业,出生于舍卫城,是给孤独长者之弟、须摩那长者之子。关于他译名的由来,在《净名疏》内记载如下:此人出生之时,以其家室皆空,故名空生;此时家人十分慌恐,请相师前来卜封,认为此子出生时的奇瑞是为吉相,乃称善吉;此人本性慈善,不好诤论。他出家修道,起慈悲心,入无诤三昧,能常行善业,故名善业。他后来立志归入佛门,常好入空定,为十大弟子之一,被称为解空第一而驰名。般若的教理以尊者为祖。  


◇说法第一--富楼那◇


富楼那译作满意子,或满愿子,出生于迦毗罗卫城郊的罗那拔多村,是迦毗罗城长者之子,阿若憍陈如之甥。其父为净饭大王之国师,驰名一世。富楼那在少年时,他每日除努力的工作外,尚能诚意的奉侍佛陀,不惜倾其财富,建立精舍,发愿归入佛门,并非常好学。因其擅于辩论,说法巧妙,被称为说法第一而闻名。后来他在输卢那国收有五百弟子,并建有五百座伽蓝,致力于宣传佛法。


◇神通第一--大目犍连◇


世间多称他目连尊者,译作大赞诵,或大胡豆。在《祖庭事苑》里说他梵名大目犍连,姓采菽,传说上古有仙,居山寂处,常采绿豆而食,因以此为姓,目连之母即司此族。目连本名为俱律陀,出生在王舍城北方的俱律陀村,父为王家之师,母名采菽。少年时与舍利弗为密友,自幼即决心离俗修道,他俩各征得其双亲之许可,相率赴王舍城,对释尊说明其来意,释尊即收他俩为弟子。目犍连以神通第一而闻名。因他得知其生母深堕地狱,受尽苦患,遂往见释尊,请求救母之法,然后得以将生母救出地狱,因此大孝子目连的芳名,传至今日仍家喻户晓。当时的裸形外道,与释迦有宿怨,因知目犍连救母闻名天下而怀恨在心,遂乘目连于伊尸嗜利山中坐禅入定之机,将其刺杀,此实为僧团的一大损失。


◇论义第一--摩诃迦旃延◇


摩诃迦旃延为梵语,译作文饰,又称好肩,其本名为那罗陀,其父为吠陀学的论师,他继承其父的血统,成为一位贤明长者,成为释迦教团的一员后,更表现出他卓越的才能,被称为论义第一,极受众人尊重。先前释迦诞生后,净饭王召请频陀山的阿私陀仙人入宫,为新生太子占封,此仙人即是迦旃延的舅父。迦旃延早已寄居其舅家中,学习四禅五通的道术,后来赴鹿野苑皈依佛陀。得道后专门弘法于乡里,被誉为巴利文典籍之祖。


◇天眼第一--阿那律◇


阿那律一名阿尼卢陀,是白饭王的儿子,释尊的表弟。他天资聪敏,少年时即知其必将成为大器,于迦毗罗卫城倾听释尊的教化后,即发心出家修道,迫切要求释尊准其加入僧团。有一天,他在佛座前昏昏入睡,受到佛的呵责,遂立誓终生穿粪扫衣,昼夜不眠,以致双目失明,他的这种不屈不挠的精神,受到大家的称赞,被推为天眼第一,成为佛灭后的首领之一员。当释尊入灭之际,他侍于床前看护,并参加第一佛典结集大业,其功亦巨大。


◇持戒第一--优婆离◇


优婆离为梵语,译作近取或近执。他出身于首陀罗(当时印度被视为最低贱的民族),初为王舍城的理发师,但他的本性颇为忠实,而且工作热心,得宫廷诸官及王家的信任。后来和释迦族的公子们一道发心皈依,释尊为他首先传授戒法,后来,由于他精通戒律,为僧团解决了种种问题,被视为僧团的上首,誉为持戒第一。释尊入灭后,结集佛典,他担当最难的律藏方面的工作,以其多年来所学的知识和卓越才能,不息不休,完成此一艰巨的任务。

◇密行第一--罗憍罗◇

罗憍罗是释尊的嫡子,母为子输陀罗。传说他在母胎内前后达六年之久,乃命名为罗憍罗,罗憍罗译为覆障。一说罗憍罗诞生之日,适逢日蚀,因而得名。释尊成道后三年,乃令舍利弗和目连促其出家,拜舍利弗为师,加入僧团,由于他中途怠慢,受到佛陀的呵责,遂立誓严守戒律,励行道业,因而得到密行第一的称誉,不辱父望。


图文的经典儿童故事:(9):

剃国王胡须(图文)—佛典故事

>

从前有位国王,他有一位亲信。在一次战争中他拚命地救出了国王,使之安然回国。

国王大大地欢喜,许诺他可以提出任何要求,满他的愿望。于是国王便问他:「你有什么要求尽管提出来,我会满足你的任何愿望。」

这位臣子回答说:「大王!我希望大王您在剃须子的时候,让我来剃。」

国王说:「如果这件事合你的心意,那就满你的愿吧!」

 出自《百喻经》


修行学佛,诵经、礼佛、持咒等种种方便,都是为了达到究竟,体悟这念本具的心性。但是若执着方便是究竟,虽然非常精进,也始终与道不相应。如同功勋伟厥的亲信,最后只是要求为大王剃胡子。


图文的经典儿童故事:(10):

拔提释王的比丘缘(图文)—佛典故事

>


释迦牟尼佛夜半踰城出家,雪山苦行六年,最后于菩提树下成就无上佛道。成道后,游历诸国,弘法利生。不知不觉,离开家已十余载。

一日,佛陀观察因缘已熟,于是带领常随弟子一千二百五十位比丘,回到本国──迦毗罗卫国,度化释迦族人。由于释迦族本是高贵大姓,族人一向养尊处优,憍慢成习,不易度化。因此佛陀教令弟子,各各现出神通变化,随佛返国,以便折服族人的憍慢,令其信服。于是,佛陀身放光明,众比丘亦各显神力,随佛乘空飞行来到迦毗罗卫国。

佛陀的父亲──净饭王,听闻佛陀归国,即令全国上下清扫街道,洒香水、散妙花,持幢幡、宝盖及作歌舞伎乐,夹道奉迎佛陀入宫供养。其时,净饭王见佛陀的随从弟子虽各有大神力,但相貌、家世与佛陀的尊贵相比,不甚匹配。于是自释迦族中遴选了五百位形貌庄严的王孙贵戚,令其随佛出家,作佛侍从。

佛陀令弟子优波离为大众剃除须发,剃发毕,众人来到僧中,欲受具戒,依法次第顶礼众僧。五百人中地位最尊、最贵的拔提释王也一一顶礼众僧,但来至优波离面前却迟迟不作礼。佛陀见此景,便问道:为何你独独不向优波离顶礼?拔提释王回答:我是尊贵的刹帝利王种,优波离是出身低贱的首陀罗种,且未出家时还是我的奴仆,所以我不向他作礼。佛陀即为拔提释王开示:人无贵贱之分,世间这些贫富贵贱都是幻化之境,无有真实;无论是贫富或贵贱,一旦面临人生的生离死别,其痛苦又有何差别呢?当下,拔提释王烦恼销落,心生惭愧,便向优波离至诚礼拜。一时,大地为之震动,空中有声传来:拔提释王为求佛道,能放下高贵的身份,折服憍慢心,屈躬礼拜出身较自己低的优波离,真是值得赞叹啊!

受完戒的拔提释王,退坐一旁,专注聆听佛陀的教诲,立刻心开意解,证得阿罗汉果。

证得阿罗汉果的拔提释王,常于墓间、树下居止,畅然快意,无有怖畏,并说道:以前在王宫时,虽有强健威猛的勇士执持武器,常护左右,我还是会感到恐惧不安;如今出家学道,一人独居于墓间,却没有丝毫的畏惧,真是自在!阿难尊者经过时,听闻此语,心中深感讶异,为何拔提释王生于豪族,出家不久,即能证得阿罗汉果?于是启请佛陀开示。

佛陀慈愍地说道:久远以前,有一辟支佛圣者出外托钵,路途中,一位贫穷的路人正准备用手中仅有的大饼充饥,见到迎面而来的辟支佛,威仪庠序,心生欢喜,于是将大饼供养了辟支佛。辟支佛接受供养后,立即用神力跃入空中,展现空中行、空中卧、身上出水种种神变。路人见了更心生敬仰,对佛法生起无比的信心。当时施饼的路人,即是现在的拔提释王。由于供养辟支佛的功德,生生世世常受人天快乐,尊荣豪贵。今世又得值遇佛法,出家修行,证得圣果。

拔提释王过去生殊胜的因缘,令阿难尊者及众比丘直叹布施功德不可思议,于法更加深信无疑,精勤修道。

锦衣玉食,是为贵吗?布衣粗食,可谓贫吗?

论云:如来四部众皆同为释种,喻若四恒水各别有五百支,皆合入大海以等一味。一切众生佛性本具,平等不二,不因富贵、贫贱而有高下。只要一念觉悟,迷途知返,最后终当成佛。了达此理,就不会因世间财富而自恃轻他,亦能建构人生真正的价值定位,寻得安身立命之所。  


图文的经典儿童故事:(11):

世界上什么事情最痛苦?(图文)—佛典故事

>

世界上什么事情最痛苦?

佛陀还在舍卫城讲习佛法的时候,有一次,他的四位弟子听完他的讲解,结伴来到一个僻静的地方。那时正是盛夏,暑热难当,所以他们坐在一棵壮硕茂盛的石榴树下乘凉,并互相交换各自修习佛法的心得。

说着说着,不知不觉转到另外的问题上,其中一个弟子问大家:

「你们说一说,在这个世界上,到底什么最让人感到痛苦?」

「这有什么难的!我认为在这个世界上最让人感到痛苦的是淫欲之心,当它产生的时候,往往带给人极大的痛苦,甚至招来杀身之祸。」一个弟子回答。

这个弟子的话刚结束,另一个弟子就说:「我认为你说的不对,在这个世界上最令人感到痛苦的是饥渴。想想看一个人吃不到饭、喝不到水的模样,还有什么比这更痛苦的呢?」

另外一个弟子听了也说:「你们两个说的都不对!世界上最让人痛苦的是突然遇到让人害怕和恐惧的事情。」

这时候,那位最先提问的弟子开了腔:「你们三个都错了,世界上最让人感到痛苦的是生气愤怒之心,它一方面使人感到痛苦,另一方面又化成一种力量,使生气的对象承受无尽的痛苦,这才是世界上最让人感到痛苦的事情。」

四个人都觉得自己说的才是对的,于是争吵起来,一直吵到太阳快下山还是毫无结果。

佛陀知道了,晚上便来到他们住的僧房中,向他们询问争论的情况以及各自的论点。佛陀听完他们的话,沉吟了一会儿,才对这四个弟子说:

「你们四个人的意见都没有抓住痛苦的实质,所说的都只是表面。其实,天下最痛苦的事莫过于人肉体的存在,这才是最主要的原因。无论淫欲之心、饥渴之念、愤怒之心或害怕恐惧的心都是源自于人这个肉体。」

四个弟子听佛陀这样一说才开了窍,不停点头称是。随后佛陀又为他们讲了一个故事:

很久很久以前,有一个具备神足通、天眼通、天耳通、他心通、宿命通等五种神通的比丘,名字叫做精进力。他常常独自到一棵大树下安静修行。在这棵树的附近住着四种动物,分别是野鸽子、小鸟、毒蛇和梅花鹿,它们相处得很融洽。

有一天晚上,这四种动物热烈谈论着自己的所见所闻,这时精进力结束了修行,听见动物们有趣的谈话,就继续坐在树下,闭着眼睛静静听着。

不知不觉中,动物们转换了话题,开始互相问道:「世界上什么事情最痛苦?」

小鸟首先说:「依我看来,这个世界上最痛苦的事就是饥渴了。饥渴的时候,身体瘦弱又没有力气,眼睛也开始昏花,还会神志不清,所以我认为饥渴是再痛苦不过的事情。」

野鸽子接着说:「我觉得这个世界上最痛苦的事不是饥渴,而是色欲。当色欲来临时,为了满足自己,就会无所顾忌起来,不达目的绝难罢休,我觉得这才是最痛苦的事情。」

毒蛇急促地说:「你们两个的看法都不对。我认为愤怒的心才是最为痛苦的。那种心情一产生,往往会忘掉一切,把最好的朋友也当成敌人,不但让无辜的人受到残害,还可能为自己招来杀身之祸,这才是世界上最使人感到痛苦的事。」

毒蛇说完,梅花鹿也跟着发表高见:「不对、不对!世界上最痛苦的事应该是恐惧的心情。我白天在林间或野地觅食时,精神总是高度紧张,一方面要提防神出鬼没的猎人,一方面又得提防凶狠的虎狼。如果稍微听到一点动静,就得马上逃开,每天都得提心吊胆地过日子。这种惊惧和害怕的心情才是最可怕的。」

梅花鹿一说完,小鸟就开始反驳,随后毒蛇和野鸽子也加进来,大家各持己见,谁也不让谁。

精进力听到这里,终于忍不住了,他突然咳嗽了一声,那四种动物都停住嘴,一起转过头来看着他。

精进力对它们说:「刚才你们的争论我都听见了,我觉得你们说的都不对。世界上最痛苦的事其实是有所作为,有所作为才是痛苦的根本。我就是因为这个原因才舍弃世俗的生活,开始学习佛道。我消除一切杂念,断绝非分之想,不贪图肉体存在的快乐。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断绝痛苦的根源,而求得涅槃。人一旦涅槃,肉体也就随之消灭,这样一切忧患也就完全结束了,才能求得最大的安乐。」
精进力讲完这番话后,就不再作声,闭上了眼睛又继续修行。

那四种动物一时楞住了,大家都静静思索精进力的话,一时间心中恍然大悟,懂得了一些佛法的道理。
佛陀说完这个故事,和善的望着眼前四个弟子,对他们说:

「那四种动物就是你们四个人的前身。你们的前身已经了解痛苦的根本所在,为什么现在还要再提出来争论呢?」


四个弟子听了感到十分的惭愧,从此更加勤苦修习,最后修得罗汉道,四个人都成了阿罗汉。


图文的经典儿童故事:(12):

佛陀蜜多:赤幡前行(图文)—佛典故事

>


佛陀蜜多是印度佛教史上有名的高僧大德,中国禅宗将之奉为西天第九祖,天台宗亦以之为自家的印度祖师。据说此人修行功力极为深厚,传法布道经常是随机而发,富於变化,不拘一格。他的这类故事有许多流传下来,其中之一例是他法化某位印度国王的事情。

据说,佛陀蜜多在世的时候,印度有一位国王,知识渊博,聪明机智,能力广大,所控地域极为广阔。遗憾的是,国王却对佛法不感兴趣,一味支援信仰异教,对佛教轻则辱谩,重则打击,给佛教的发展传播造成一定的危害。这事被佛陀蜜多知道了,一下便激起了他护法传教的雄心壮志。他想∶既然你国王心怀偏见,我就偏要先去感化你,也好使此国佛法早行。这就好比伐树一样,只有先动树的根干,其枝叶花茎才不能久存。雄心已定,但要真正感化却需使些水磨功夫。别的暂且不说,光是接近国王便需要一番苦功。

怎样才能接近国王呢?佛陀蜜多想到了一个好办法,就是使用迂回战术,设法使国王对自己产生注意。於是,他扛起一顶红色的幡,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机会,在国王前边不远不近地行走。一年过去了,佛陀蜜多没有引起国王的注意。两年、三年,直到十一年过去了,佛陀蜜多仍然没能成功。这麽多年的风风雨雨,加上年月的无情流过,早使佛陀蜜多成了另外一个人了。但出於对佛教的献身精神,他仍然不懈地坚持著。他确信,机会就要来了。果然是功夫不负有心人,在第十二年的时候,国王终於注意到这个总是身扛赤幡,走在自己前面的人。他立刻派人去延请,问道∶「你是什麽人?为什麽总是扛著赤幡在我前边行走?」佛陀蜜多回答∶「我是智者,善於辩论,一直希望国王您给我个机会。」国王听後,被佛陀蜜多坚持不懈的精神所感,便立即传令国中所有的婆罗门,凡善於言谈论辩的都到王宫正殿汇集,与沙门佛陀蜜多进行论辩。

这天,王宫正殿香云霭霭,繁花艳艳,布置得庄严整肃,乾净明快。殿内大地上整齐地排满了座具,上面坐满了来自全国的婆罗门论士。佛陀蜜多在自己的座位上落坐後,便与他们辩论起来。辩论采用「无方论」形式,即不拘内容,不限主题,随参加者的爱好自选问题进行交锋。这便不只是简单的辩论,而是学识宽与窄的考较了。佛陀蜜多不愧为佛门巨象,最终取得全部辩论的胜利。

据说,在辩论过程中,智慧略低的人经不起佛陀蜜多的一句反驳,较高的人也只能与佛陀蜜多辩论两句,便理屈词穷,无言以对了。这可急坏了这位国王。来参加辩论的人都是国内有名的聪明智者,又是国王信任的人物,却抵挡不住一个沙门的利舌,国王的脸面实在没处放。为了争回面子,他决定亲自出场,可是仍在片言苹语之间便输给了佛陀蜜多。这位国王想必也是个知错就改的人物,他认识到自己一方确是论败了,原来对佛教抱有的态度想必也是错误的偏见,便皈依佛法,成了佛陀蜜多的居士弟子,并在国内大力推行起佛教来了。


图文的经典儿童故事:(13):

三个魔的诡计(图文)—佛典故事

>

话说有一个魔王跟他的魔子魔孙讲:「我看到一个农人很快乐,你们三个有没有办法让这个农人痛苦?」

魔子魔孙就讲:「那还不简单。」

其中一个魔就变戏法,把农人的地变成很硬很硬的。结果这个农人就天天去锄啊挖啊。

魔王就去问他:「阿伯,你快乐不快乐?」他说:「我很快乐啊。这个地以前软软的,我都不用力气,所以我的身体不能练的很好,现在的地很硬,你看我拼命的锄地,锄的满头大汗,我想我的身体会越来越健康。」魔王就回来跟他的魔子魔孙讲:你出这个怪招没有用,农人还是很快乐啊。魔王就改派第二个徒弟。

第二个徒弟去以后,这个农夫不是有带饭包吗,他就把那个饭包偷走。这个农人中午要吃饭的时候,发现饭包不见了。一般人觉得饭包不见,被小偷偷走了,一定会难过,可是农人就在菜园的地方拔青菜、地瓜吃一吃。

魔王又去问他:「 你的饭包被偷了,你快乐不快乐啊?」

他说:「哇!真好。我的饭包今天跟人家结了缘。我师父叫我要布施,难得有一个穷困的人拿我的饭包去享受,我跟他结了善缘,将来我成佛的时候,我就可以度他。」魔王就又回来骂第二个徒子徒孙,说第二招也没有效果,改派第三个魔子魔孙。

结果第三个徒弟就去跟阿伯说:「天气慢慢干燥了,你现在赶紧把你的五谷贮存起来,不要卖掉,等明年春天大家没有东西吃的时候,没有种子的时候,没有母种可以下种。明年会干旱会饥荒,你要先做好水池积一点水,好让你的田可以耕种。」

这个农人问:「你怎么这么好心,告诉我这些?」

魔说:「我有神通,我知道明年会有灾难。」农人心地很直,他真的去挖一个水池积水。第二年真的干旱,别人的田地都枯死了,可是这个农人丰收了。一丰收以后,他变成很有名的人,因为大家都这么穷困,只有他最有钱。一有钱以后,大吃大喝,吃喝唱跳,慢慢的三妻六妾、风花雪月的。

第三个魔子魔孙就回来跟魔王讲:「魔王,你看我这个招数如何呢?这两三年内让他大富大贵的,你现在可以去看他。」

魔王就去看他。这个农人因为大吃大喝、酒色财气样样都来了,结果病倒在床上。魔王问:「你现在快乐不快乐?」他说:「我现在不快乐。」

所以,逆境容易过,顺境难度,因为逆境当中你有警惕。 能让我们感到快乐或哀伤,不是地点、不是财富、也不是生理,而是我们的心。


图文的经典儿童故事:(14):

佛陀讲故事(图文)—佛典故事

>


一时,佛在舍卫城。有一商主财富圆满如多闻天子,娶妻後共享著天伦之乐。不久,一个最後有者来投胎,他的妻子怀孕了。夫妇二人也经常供养自己最有信心的阿那律尊者。此时,阿那律尊者观知施主妻子的胎儿是个最後有者,为坚定他们的誓愿,便独自托钵去他们家化缘,他们很远就见尊者缓步走来,便立刻起身恭迎,见尊者独自而来,不解地问:「尊者为何不带侍者?」尊者说:「现在我找不到合适的人,你能帮忙吗?」施主说:「尊者,我的妻子已怀孕,若以後生个男孩,那就发心送给您作侍者,可以吗?」阿那律尊者心里非常高兴,对施主说:「可以,大正士说话是言必行,行必果的,你以後不会违诺吧。」这样商定了,阿那律尊者在施主家受供、传法後返回了。

施主的妻子自怀孕後,与以前不同的是:总愿意去寂静的地方独处,不愿与任何人群居。施主觉得妻子可能是著魔了?便去找相士观察,相士仔细观察後告诉他:「不是其它原因,而是因为胎儿是个了不起
的最後有者,使她的行为异於从前。」施主这才放心。九月怀胎後,施主的妻子生下一个十分端庄的男孩:身色金黄、头如宝伞、鼻形妙高、手臂修长等等妙相。夫妇为婴儿举行了隆重的诞生仪式,为他取名时,因母亲怀他後,喜乐静处,故取名寂静者。他们用牛奶、酸奶、油饼等来养护育著寂静者。小寂静者如海莲般迅速地成长。他从小就有忆知宿世的神通。

因此,他悉知自己往昔因散乱的过患而多生轮回,遭受极大痛苦。一看到散乱的环境、一想到散乱的过患,他就一刹那也不愿意在散乱的环境中呆,更不愿与那些世俗人相处,只愿去寂静的地方。所以,他经常远离散乱,独自去寂静的地方修行。此时,阿那律尊者见调化寂静者的机缘成熟了,便又去施主家说:「大施主,你的孩子在娘胎里已经答应给我了,现在,我准备接他。」施主很高兴,就把孩子叫到尊者前,交咐道:「孩子,在你未出生之前,父亲已把你给了尊者当侍者,你这就随尊者去,好好地承侍尊者。」寂静者高兴地应承下来,对父亲说:「多谢父亲如此的安排,我非常乐意随从尊者。」这样,阿那律尊者就把他带回经堂,给他剃度授戒传法,他自己精进修持,灭尽了三界轮回的烦恼,获证了罗汉果位。在他的境界中:黄金和牛粪等同,手掌和虚空无别,诸天赞欢他的功德。证罗汉果後,他仍然喜欢到寂静的森林里生活,不愿与任何人接触。

後来,诸比丘请问:「世尊,这位寂静者以何因缘生在富裕之家,对如来生欢喜心,然後出家获证阿罗汉果?又以何因缘,他远离一切散乱,僻好寂静处?祈请为吾等宣说。」

世尊告诸比丘:「他俱生能忆宿世,悉知散乱的过患,故愿住於寂静处。更主要的是:在贤劫人寿两万岁时,人天导师、如来、正等觉迦叶佛出世,在佛教法下僧团中有一比丘执事员,他的生活非常散乱犯了净戒,对僧众的财产、修塔的功德款、十方僧众的财产,不但自己随意享用,还随便送人。以此果报,他於五百世中转生饿鬼。一想到这些痛苦,就很想去寂静处护持自己的根门。在临死时,他又发愿将来在我的教法下获证罗汉果位。故此,今生转生富裕之家,并在我的教法下出家,获证罗汉果位。」


图文的经典儿童故事:(15):

在空中飞行的钵(图文)—佛典故事

>

在天界上有二百位天人想要修道,可惜他们都想投机取巧。由于彼此互相影响,导致每个人都畏惧佛道的艰难,不愿努力修行菩萨道,甚至还说:

「这么努力学菩萨道做什么?不如学阿罗汉或辟支佛的修行悟道直入涅槃!」

文殊师利菩萨知道了,心想:「这些天人其实都是能成就菩萨圣道的,不过因为怕苦而想退缩。我得想法子教化他们,让他们坚定修行的意志才行。」

想到这里,文殊菩萨变成一个迦罗越行者,端着满满的一钵百味饭,前往世尊说法的梵天。

他来到佛陀面前,恭敬的将一钵百味饭献给佛陀,并合掌恭敬的对佛陀说:「世尊,应当为此报答您的恩德了。」

 「这是什么意思?」站在一旁的舍利弗尊者好奇地问。

 「你就在旁边看看吧!」佛陀说完便从梵天上把钵往下一扔,装着满满百味饭的钵飘过诸佛的国土,飘得好远好远,一直飘到一个叫做汇阿沙的佛土才停住。

汇阿沙佛土的佛叫做光明王,他的侍者看到一只钵停在空中,惊奇地问:
「这是怎么回事?」

光明王佛回答说:「这个钵是从梵天的释迦牟尼佛那里飘过来的,用意是想拯救那些不坚定学菩萨道而想退缩的人。」

侍者们听了光明王佛的话,心中对佛道的信心更加坚定了。

钵从梵天落下后,就失去了踪影。过了好一阵子,佛陀对舍利弗说:

 「你去把钵找回来吧!」

舍利弗运用智慧神力寻找,却到处都找不到,只好灰心地回来,对佛陀说:

 「世尊,我没找到钵。」

佛陀转身对目犍连说:「你去把钵找回来吧!」

目犍连立刻以神足通飞往诸佛剎寻找,过了一阵子,也垂头丧气地回来。

世尊又让五百罗汉去找,他们也没有找到。

弥勒菩萨眼看满天的阿罗汉竟没有一个能找回钵来,便自告奋勇,但他也一样空手而回。

佛陀看了看文殊菩萨,说:「是你去一趟的时候了。」

只见文殊菩萨仍坐在座位上,入三昧定法,用右手指地下,走过诸佛的国土。人们清楚地看到,文殊菩萨的手臂上一根根汗毛间都有亿百千光明与亿百千朵莲花,每一朵莲花上都坐着一位菩萨,所有人看了都不禁赞叹佛陀和菩萨的功德。

此时,世尊放出神足光来,照亮了整个人间,照亮了诸恒河沙剎土。

凡是看到佛光的天人,都得到了三昧定法,对佛道生起无比的信念。

这时,文殊菩萨看到钵了,马上用右手抓起,与无数个菩萨一同来到梵天上,手持饭钵献给佛陀。

世尊开口对舍利弗说:「舍利弗啊!让我告诉你一个无数劫前的故事:

从前,文殊菩萨是个叫慧王的比丘,他跟着一个叫勇莫能胜的佛修道。有一次,慧王比丘持钵来到一个城市,他得到了一钵百味饭后,便由城内往外走。

有个尊者的儿子名叫离垢王。那时离垢王的乳母正抱着他站在城门口,远远看见比丘拿着百味饭走过来,便从乳母怀中跑下来,追着比丘要那百味饭。

『比丘僧,比丘僧,给我点百味饭吃。』离垢王追在后面叫着。

慧王比丘立刻拿出甜蜜的饼给他吃。

『好甜、好香,好好吃喔!』离垢王边吃边跟着慧王比丘走,随比丘到了勇莫能胜佛的佛所,给佛叩头后便坐在一旁。

『孩子,你拿这钵饭去供养佛。』慧王比丘说。

离垢王照他的话去做了。勇莫能胜佛接到百味饭便吃,等他吃饱了,钵中还是满满的饭,像没吃过一样。

佛把这钵百味饭分给八万四千个比丘和一万二千个菩萨,他们个个都吃饱了,钵中还是满满的。

离垢王看了心里很欢喜,便说:『伟大的世尊,这真妙极了!』然后随慧王比丘受五戒,发起了无上菩提心。

就在离垢王跟着慧王比丘走后,他的乳母哭着追了半天也没有追上,便赶快回去告诉他的父母。离垢王的父母循着道路找到佛陀所在之地,恭敬顶礼后对佛陀说:

『尊贵的世尊,弟子有幸拜见您的慈容,承蒙您的恩德,我儿子平安无事。』

离垢王见到父母,高兴的说:『父亲!母亲!我现在已经得到菩萨法,我想要随佛陀出家做沙门。』

父母听了一阵欢喜,说:『儿子啊!我们也愿意随你入道。』」

佛陀说到这里时,停了一会儿,又对众人说:「慧王比丘就是现在的文殊菩萨,那个小孩子离垢王就是我。久远以来,无数佛土中如我等不计其数的佛,都是因为文殊菩萨教化功德而发起入道修行的,其实我们都蒙受过文殊菩萨的恩德啊!


图文的经典儿童故事:(16):

清除净尽烦恼 成就摩尼宝珠(图文)—佛典故事

>


五祖问六祖说:米熟也未?米熟了没熟呢?意思是说,你把米舂好了没有?舂好这个米没有啊?迄是一个意恩。又一个意恩,是说你的功夫,成就了没有?你的用功,有没有上路?头前我问你们,不是说:迄用功用上路了?这叫米熟了没有。

为什么说米呢?米是一粒一粒的,圆形的,迄可以说是你自性的摩尼宝珠。你那个摩尼宝珠,成就了没有?也就是你的心光圆满了没有?也就是你的性光圆满了没有?意思是在这儿。语意就是自性的性光,自心的心光,自身的身光,性心身这三光圆满了没有?又者,米用水煮成饭,适才叫熟;就是说你修道已经成功了吗?你在这儿,连舂米带修禅,你禅的功夫怎么样?有这么多的意思。六祖大师听后,当然明白五祖的意思。因为什么?他是过来人,明白过来人说的话。

六祖大师说米熟久矣!说我的功夫,已经成就很久很久了!犹欠筛在,什么叫筛呢?筛就是筛糠,把米上面的糠筛去了,也就是把粪都除去,筛就是除粪的工夫。二十年尽除粪,就是仿那个工作:就是把见、恩惠都没有了。六祖大师说,他的功夫,成是成了,但是犹欠筛在,还要除粪呢!讲《法华经》讲到二十年尽在除粪。这样就是除粪。你现在懂了吗?所以经一定要讲,若不讲,你连这一除粪都不会,那真是没有用了!

六祖大师说:犹欠筛在。这个就是说除粪,除见恩的烦恼。说虽然知道用功的方法,但是对见恩的烦恼,还没有清除净尽,这是犹欠筛在。还有,没有人证明,虽然自己的功夫,用得登峰造极,炉火纯青,到最好这种境地了,可是没有经过明眼善知识的印证,这也叫犹欠筛在。


图文的经典儿童故事:(17):

莲池大师的德业(图文)—佛典故事

>

莲池大师,是我们净土宗的第八代祖师,他出生的时候就很聪颖,儒学的根底都很深厚,早年也考取过诸生,就是考取过秀才。他对出世间法非常好乐。按他自己的记载,原来小的时候,他就看到一个邻居的老太太天天念阿弥陀佛、阿弥陀佛,他就觉得很奇怪,说老婆婆你怎么天天念佛呀?这老婆婆说念佛好呀,说她的老伴(她的丈夫)由于念佛,临走的时候,跟她合合掌就走了,走得很自在,所以她就好好念佛。这个对少年的莲池大师都很有感悟,所以他很早就写生死事大四个字放到桌案上。他从青少年阶段就对净土法门,就有一往情深的这样的宗教情怀。

同时他又是个孝子,到二十七岁的时候他的父亲去世了,三十一岁的时候他的母亲去世了,这时候他就出家了。出家以后就有六年的参学、行脚、苦行。他有很多灵异的故事,但是莲池大师一生的作风都是非常平实,从来不谈那些神奇的感应的东西。但据学子的记载,说他北游五台的时候都感得文殊放光,他在北京参笑岩禅师回来的路上,过东昌闻钟声开悟。他开悟有个偈子,憨山大师认为这是开悟偈了:二十年前事可疑,三千里外遇何奇?焚香掷戟浑如梦,魔佛空争是与非。这样,他开悟之后还要精进修行。他参加过一些丛林的禅七,参加了五次禅七都不知道临单的同修的名字。可见他是多么地用心,不杂用心。以后就回到杭州,见到云栖山的山水幽寂,就有终焉之志。云栖寺为什么一下成为一个天下闻名的丛林呢?这就是他的道德所感了。

这都给我们建丛林有一种很好的启发,他并没有去化缘,但为什么很多人帮他建丛林?他开始住在云栖坞的时候,那都是形影独吊啊,与这些山岩、麋鹿为伍。但是他自己一个人住着很自在,安心在那修行,有一两个护法。然后他慢慢感得大家的这样的护持呢,首先来自那地方有几件事情:第一,那个山里面常常有虎患,老虎常常咬人,莲池大师就施食啊、蒙山啊,哎,渐渐地虎患消失了,这是一项。第二是干旱,当地干旱,村民知道有一个修行人在上面,就请他来解决干旱问题。莲池大师说我没有祈雨的法术,我只会念阿弥陀佛。村民说不管你念什么,反正能够把雨给我们弄下来就好。他就拿着一个木鱼循着田埂就念阿弥陀佛。这一念雨就下来了,而且只是他经过的那些地方下。他有这样的道德的感召力。还有当地有一个桥被潮汐冲塌了,很难建起来,当时当地的太守就请他帮忙。莲池大师说,就让所有的人无论富贵贫贱,只捐八分银子来填那个桥基。那太守说捐八分银子太少了。莲池大师说靠大家的心力,而且八是指坤,用坤的这样的德性。那真的他就在那里,大家施了八分银子全都放下去,然后打桩都是念咒,念一百遍咒下个桩子,那真的就感得那几天潮汐就不来,很快这个桥就建起来了。还有当地瘟疫,莲池大师他能够做一种法会,瘟疫就停止了。就是他有这么一些神异的感应,才引起了大家信心。有时候看看这个,我们都生起大惭愧之心。如果有一个大瘟疫一来,当地人让我们去弄一弄,我们不敢不敢。于是当地的人就帮他建寺院。

这一建寺院,很快就聚集了很多人依他修行,就蔚成丛林。成丛林之后,莲池大师就建立规矩,提倡戒律,所以他的丛林里面规矩是非常严肃的,肃穆。莲池大师还很有慈悲心,特别提倡放生,放生池、放生所啊;自己悲悯那些幽冥的众生,还自己去学焰口,自己放焰口。自用也很简朴,常住的钱不敢妄用一钱,自己吃住都非常地节俭,也不去攀缘这些施主,自然而然地这些施主也就来供养。为人非常谦卑,这些都是很了不起的这种祖师的风范。他念佛非常精勤,半个月前就预知时至,告别这些檀越弟子,也告别这些出家的弟子,具茶汤设供,供养大家。临终的时候显现一点小病,弟子们都围在旁边请他作最后开示。他最后开示也很平实,就是告诉大家:老实念佛,莫换题目,不要捏怪(就是不要显异),不要坏我规矩。所以说完面西念佛,端然而逝。

憨山大师给莲池大师的塔做了一个碑文。这个碑文做得很好,概述莲池大师一生的行业,最后对莲池大师有一个评价。这个评价他做得非常好。憨山大师也是祖师级的人物,唯有祖师才能够了解祖师的道德。憨山大师是这么赞叹莲池大师的,我想这个总结,对于我们了解莲池大师的这样的一个道德智慧的风范,增强信心有一点好处。憨山大师总结大师一生的操履操守和践履,是以平等大悲心来摄化当时的众生:非佛言不言,非佛行不行,非佛事不作。就是他身口意三业都是想到佛法。所以憨山大师认为莲池大师就是法门的周孔,就好像儒家有周公和孔子一样。那么,称扬他的才华足以经邦济世,他的悟性足以传佛心印,他的教化足以契众生的根机,他的持戒足以护持正法,他的操守足以警励世人,他的规矩足以救济时弊;至于他以大慈心与众生之乐,以大悲心拔众生之苦,广运菩萨六度,一一都是妙行。从他出世来自利利他的全始终,没有一点可以非议的地方。这个很难,一般的凡夫僧要出来利益众生,他无论是出言、做事,虽然也做对了不少,但肯定也会拖泥带水,做得不对的地方也会很多,人家就会非议。那能够一生不让他人非议,这种人就很了不起。

他有很高的道德和智慧,就是可谓法门得佛之全体大用者也,就是他的智慧、道德、悲心,就是佛的全体大用,他得到了。所以在末法的时候,没有像大师这样的悲智,怎么能够挽救那个颓风呢衰颓的风气呢?明末的时候,佛教就已经很衰微了。挽狂澜于既倒,也要这些大祖师的人物。所以非夫应身大士,朗末法之重昏者,何能至此?在憨山大师眼里,莲池大师都是应身大士,就是法身大士再来的这么一个人物。


图文的经典儿童故事:(18):

护国王子出家的故事 (图文)—佛典故事

>



一日,佛陀在拘毘罗国城外吐罗树下入定,察知王子护国的得度因缘已经成熟,於是率领大眾比丘前往城中度化。

佛陀一踏入城里,大地涌现六种震动,空中也落下无数美妙的花朵,佛陀的身上散发著慈光,无私地照在城內的每一个角落。因为佛光,盲者能看,聋者得听,哑者能语,而不良於行的跛者则能行动自如,大眾此时都欢喜无比地来到街道旁,迎接佛陀的到来。

在皇宫內的护国王子,见到如此无与伦比的慈光,讚叹不已,立刻循著光明来到佛前。当他看见佛陀的相好庄严、威仪具足,如同百千个太阳的光芒,普照十方大地,欢喜之余立刻顶礼佛足。此时,佛陀慈悲为王子宣说苦、集、灭、道四諦法门。听到佛陀的法音,护国王子心开意解,当下证得须陀洹果,进而生起出家修行的愿心。

回到皇宫后的护国王子,高兴地告诉国王种种经过,讚叹佛的功德不可思议。他说:「佛陀若未出家,必是转轮圣王,能力足以统治天下,常有七宝隨身,不管到哪里都能自在无碍。佛陀具有如此福德,尚能捨离世间的种种荣华富贵,出家修行,何况是福德、智慧都不如佛陀的我呢?所以儿臣请求父王允许我隨伟大的佛陀出家修行。」

听到护国王子的请求,国王遮耳不听,拒绝了护国王子的请求。王子见到国王的反应,懊恼自己的福德不足,深自懺悔。从那时起,就拒绝进食,思惟佛陀的教诲,一天、两天,一直到第六天,护国王子欲出家修行的道心坚固,依然不肯进食。

朝中大臣见王子愿心坚固,已经断食六日,都非常担心,於是他们一起向须提王建议:「王子已六日未食,若继续如此,命恐不保。请国王答应王子的请求吧,至少未来您还能与王子相见啊9须提王听了大臣们的建议后,终於答应了护国王子出家的请求。

护国王子即刻前去求见佛陀,以至诚恭敬之心顶礼佛陀,恳求出家。世尊应许,说道:「善来比丘,鬚髮自落,法服著身。」话一说完,护国王子即现比丘相。精进用功的护国比丘不久即证阿罗汉果,不仅具足三明六通,亦得八种解脱,诸天天人及世人无不对其敬仰讚叹。

大眾比丘见到护国比丘如此殊胜的果报,都非常欢喜讚叹,於是请示佛陀:「世尊,护国比丘於过去生如何植福,能够生於帝王之家,且出家不久,即证得阿罗汉?请世尊慈悲为大眾开示。」於是佛陀为诸大比丘开示前世宿因。

无量世以前,波罗奈国的国王毘提发起战爭,与邻国须提王打仗,结果须提王打了败仗,带著军队沿路撤退,躲避毘提王的追兵。军队来到一片荒地,不但没有食物,也找不到水源,在当时炎热的气候下,所有的人都几乎飢渴而死。就在大家绝望之际,须提王突然想起,不远处即是辟支佛的住所,於是前往求救。辟支佛不但带领须提王及他的军队到一片水草地,解决飢渴之患,还指引他们回家的路。

若非辟支佛的指引,所有的军队恐怕早已在荒地中飢渴而亡。回到国內的须提王非常感念辟支佛的恩德,为报佛恩,须提王准备种种上妙饮食,恭请辟支佛到皇宫应供。供养毕,辟支佛即示现涅槃。当时国王、大臣及后宫的嬪妃、仕女们无不感到哀伤而号啼哭泣,难过不已。为了感念佛恩,国王於是造塔供养佛舍利,让大眾瞻仰礼拜。

佛陀告诉大眾:「过去的须提王,就是现在的护国比丘,因为至诚的供养功德,生生世世不墮地狱、畜生、饿鬼道中,於天上人间享受尊荣豪贵;並於今世跟隨我出家修行,得道证果。」诸比丘闻佛所说,皆信守教诲,欢喜奉行。


图文的经典儿童故事:(19):

没有脾气就是佛法(图文)—佛典故事

>


这一趟到来,见你们各位都很诚心的拜佛、念佛,还有礼忏,这是很好的。不过我对你们讲:不论你是拜佛也好,念佛也好,礼忏也好,诵经也好,就是要把自己的脾气改了。有脾气的人就是苦,没有脾气的人就是快乐。有脾气的人就有烦恼,没有脾气的人就常常欢喜。这个脾气是我们最大的敌人。好像人生种种病,为什么生的?因为有脾气。一切事情不顺利,为什么?也因为有脾气。所以人若能没有脾气,一切时、一切处,都是快乐的,都是平安的。可是人都不注意这一点,以为随随便便发脾气,就对事情有帮助。实际上,什么好事,你一发脾气,也会坏了。所以我们最要紧的是没有脾气,没有烦恼。

学佛法的人要有忍耐心,有人骂我们,我们要拿着他当唱歌听,或当他们给我们讲另一种语言。因为我不骂人,所以旁人骂我,我也不懂得、也不知道。尤其有人骂我们,那是给我们上肥料,令你这块地所长的一切能茂盛一点。所以我们学佛法的人,要能忍受,就是德行。能忍就是道,你要能受了,也就是修行。受不了也要受,才得了。如受不了,就有麻烦。能受得了,无论有什么境界来了都能忍受,这就是懂得佛法。你要是不能忍、不能受,那就是不懂得佛法。

所以我们要不生烦恼莫疑心,时时都不生烦恼不生怀疑。总要管自己少管人,常常只要管自己,不要管旁人。多认不是少争理,常要认自己的不是,不要尽那么狡辩。安然清净智慧生,你要能这样就很平安,会生出一种智慧。明心没有碍难事,学佛人讲明心见性。明心即你心里明白了,什么事情都不难了,没有困难的事情。见性岂有忧愁心,见性的人就不知道忧愁了。佛光不是不普照,所谓心清水现月,意定天无云,心平百难散,意定万事吉。所以佛光不是不照你,而是你心里若像浑水似的,月光就照不进去了。我们心里要是清了,就像水里现出月亮似的,佛性就现前了。意定天无云,你意有定力,就好像天上没有云彩似的。为什么佛光不普照我们呢?因为忧思恨怨心搅浑,你又有忧愁、又有烦恼,又有恨,又有怨,在心里头有这么多东西,所以心里就浑了,就没有智慧。我们谁能没有烦恼,谁能没脾气,谁就生大智慧,开大智慧了。

学佛法不用学多,学得能不生气、没有脾气,那就是佛法。所以说事事都好去,脾气难化了,真能不生气,就得无价宝,再要不怨人,事事都能好,烦恼永不生,冤孽从那找?尽瞅人不对,自己苦没了。我们人受苦是了苦,享福是消福。就在这很简单、很现实的地方上,能明白了,就是明白佛法。不要到远的地方去找、高的地方去找,就在你每天所面对的现实中。这个境界你要能把它转过来,就不被境界所转。不要到这个境界一来,就不知道怎么样才好。时时都能如如不动,了了常明。你能这样,那就是明白佛法。今天我不讲太多,讲太多了,你们会还给我。


温馨提示:


本文收集了故事大全:图文的小故事,儿童睡前故事19篇的经典儿童故事, , 您还可以浏览 儿童睡前故事 / 经典儿童故事 / 儿童故事大全 / 儿童小故事 / 儿童搞笑故事 /
申明:本站文章来源互联网(网站),内容仅供参考,请网友自主判断。且版权归源作者或者网站所有。
儿童故事    www.hzhyzc.cn      Sitemap    Baidunews
法律声明:如有侵权,请告知网站管理员我们会在30个工作日内处理。E_mail:ybzzkj  126.com